中文/English
联系电话:0755-26165711
企业认证在线申请
学习与包容,不把自己的经验当作标准

记录

作者:邹良亮

每当我完成一天的审核,深夜打开电脑撰写审核报告时,报告首页映入眼帘的一行字——“学习与包容,不把自己的经验当作标准”总是格外醒目,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,这不仅是机构对我们的要求,也是作为一名审核员的信念与追求。

从审核小白到初入审核门槛,我曾一度将过往积累的审核经验、工作经验视作“金科玉律”——面对不同行业、不同规模的组织,总会下意识地用熟悉的流程、常规的思维去看待组织的管理体系。直到罗老师反复提醒、不断强调:标准的核心是“适用性”与“持续改进”,而非一成不变的模版,审核工作不能、也不应该陷入“经验定式”,不能简单地对标条款,以开具不符合项为目的,而应该在严谨的标准框架下,通过持续学习与包容,帮助企业实现管理体系的真正价值。这才让我彻底打破了这种经验主义的思维,深刻领悟到“学习与包容,不把自己的经验当作标准”对审核工作、对生活,都是一堂重要的课。



#

一次审核:经验差点让我误判价值

记得前一段时间审核一家五金制造企业时,我按照以往审核传统制造企业的经验,着重关注研发及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管控,毕竟过去审核的同类企业,大多靠严谨的流程管控保证效率。但这家企业却“反其道而行之”,企业并未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产品研发和业务开展,而是根据“研发迭代速度快”的特点立即响应客户需求,流程极致简化。这种模式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逆势而上。他们的部分管理流程虽与我熟悉的模式不同,却能更高效地适配研发周期短、技术更新快的业务需求。若当时固执地以过往经验为标准,很可能会误判其管理体系的有效性,甚至给出不符合实际的改进建议。

这件事让我清醒地认识到,经验是审核工作的基础,但绝非评判的标准。每个组织的行业属性、业务模式、发展阶段都存在差异,标准在不同场景下的落地形式本就该呈现多样性,只有跳出“经验滤镜”,才能真正读懂组织管理体系的价值。


#

学习:避免陷入专业傲慢

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当中,正所谓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”,我始终坚信审核是审核员与企业相互学习的过程。“学习与包容”应该成为审核员职业生涯的核心信条,而不把自己的经验当绝对真理则是避免陷入专业傲慢的关键。

打破经验局限的关键,在于始终保持“主动学习”的姿态。标准本身就在不断更新迭代,从ISO 9001:2015强调“基于风险的思维”,到2026年新版标准对商业道德、气候变化、新兴技术、企业文化、变更管理、风险与机遇等内容的融入,每一次标准的升级都要求审核员重构知识体系。除此之外,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我们主动涉猎——审核食品、药品、医疗产品企业时,要了解GMP(良好生产规范)与标准的衔接点;审核互联网企业尤其是目前热门AI产业时,需掌握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等相关法规对管理体系的影响。

正是这些学习,不至于让审核停留在“用通用经验套特殊场景”的浅层审核层面。学习的过程,本质上是拓宽认知边界、打破经验垄断的过程,只有始终保持对新知识、新行业的敬畏与好奇,才能让审核工作更具专业性与说服力。


#

包容:理解组织管理的多样性

包容是审核工作中另一种重要的双向理解的思维。在审核中,我们常会遇到组织采用“非传统”的管理方法——比如有的小微企业没有复杂的文件化流程,通过现场看板实现了高效管理;手工作坊或个体工商户通过操作者经验判断产品质量。

包容不是降低审核标准,而是拒绝经验标准,以更开放的心态理解组织根据自身实际做出的合理选择。包容的本质是承认组织管理模式的多样性,是理解标准的落地需要与组织实际相融合,而不是以自身的经验标准去评判组织管理的好坏。



审核不是成为经验的传声筒,而是成为标准的解读者、组织的赋能者。只有始终保持空杯、敬畏的心态,以学习拓宽认知,以包容接纳差异,才能让审核工作真正服务于组织的持续改进,也才能在行业发展中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成长。